翻新时间:2021-03-12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 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 绿 ”。)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 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 )苏堤绿得( )花港观鱼绿得( )
( ) ( ) ( )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 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爱好
- 夏日
- 不再伤心
- 选择
- 无奈
- 冷心只我
- 回家
- 春风桃李,秋雨梧桐
- 渴望
- 纯真年代
- 烟斗
- 行走
- 孟子的幸运
- 苦涩的滋味
- 童年
- 你若欣赏,世间皆美!
- 蜗牛也可以拥有蓝天
- 鼠疫大惨案真相
- 有缘对面不相识
- 秦始皇偷窥李斯的排场
- 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
- 把上班当成自己开公司
- 敬一丹的坚持
- 笑点爆表的明朝皇帝
- 秘密就在洗手间
- 被录取的最差者
- 耸立于冰箱上的哈佛
- 心平常,自非凡
- 西南联大的后庭花
- 馋不是罪,是有品位
- 《读书分年日程》
- 张中行:作文杂谈
- 张中行:眼力的培养
- 教育名著解读:王筠《教童子法》
- 《语文常谈》第6章:语汇的变化
- 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语文常谈》第8章: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
-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 杜威的教育思想
- 《语文常谈》第3章:异读字要尽量减少
-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 2008年四川市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