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木兰诗》整体把握

《木兰诗》整体把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6

《木兰诗》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演讲大赛
我爱“语文月”
难忘的北京之旅
秋天
快乐的圣诞节
我的爸爸
钓鱼
发生在“语文月”的故事
我是一个“小医生”
冬雪
幸运与我们家擦肩而过
下蛇棋
我看曹操
致2008年北京奥委会的一封信
聪明的公鸡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比较研究
试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
关于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对高职院校强化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于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之案例研究
简析人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中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维护措施
关于高职高专层次法学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关于高职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缓解
关于高职乒乓球基本功教学及其方法探讨
浅议有关高职教育中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探索
关于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微
试论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主题思想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琵琶行》备课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诵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