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6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教师再读课文,学生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______的人,我从______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四、品味语言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教师准备:

⑴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⑵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⑶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⑷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⑸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⑹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⑺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学生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⑴ 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⑵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本》。

3、预习《孙权劝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豆角生长记
童年趣事——参观部队
写给我90后的兄弟姐妹们
小学4~6年级:填坑
雨真大
那一瞬——魏圣坤
梦想——在人间
雨中情
初中1~3年级:亲爱的妈妈
香草味阳光,矿泉水笑容
我的“窃读记”
小学1~3年级:春天的脚步
成长计划
爸爸,请您理解我
宁波大学生商业企业创业现状及改善措施的研究
中越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初步探讨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企业票据融资业务的会计核算
浅谈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浅谈设备安装企业内部财会控制思路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浅谈新农合基金会计的核算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改进
单位财务管理研究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课文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葡萄沟》片断赏析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实录
《葡萄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