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赏析
翻新时间:2023-08-04
《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给宜昌老师同学的一封信
- 寻梦江南
- 艺术节进行曲
- 妈妈的唠叨
- 我那个悔啊......
- 两种不同的“人”
- 珍惜美好时光
- 廉颇负荆请罪时和蔺相如的对话
-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 勿忘国耻 展望未来
- 夹江 童年爱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未来的马
- 大鱼吃小鱼
- 自豪吧 咱们铜梁龙
- 浅谈公共图书馆现实用户结构分析
- 无锡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 云南古代桥梁文学探析
- 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探析
- 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探讨
- 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图书室建设
- 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群和服务人员的分析
- 普通高校图书馆多校区间图书流通实现模式研究
- 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 试论宝应县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
- 读《图书馆学五定律》有感
- 中国传统的乌托邦思想对激进主义的影响
- 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在企业升级中的地位与作用
- “农家书屋”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月迹》教学设计
-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
- 《送往小木屋的信》课文
- 《月迹》课文
-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
-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
- 《月迹》教学札记
- 《草叶上的歌》教学札记
- 《草叶上的歌》课文
-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
-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
- 《月迹》教学设计
- 《月迹》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