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11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创设研究专题“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研究成果,并迁移运用,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重、难点:
营造研究氛围,以学定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2.上节课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研究了怎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是研究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即舅舅和外甥在江轮上望月、谈月、想月,分别写了舅舅眼中月、诗人眼中月和外甥眼中月。)
3.舅舅、诗人、外甥眼中月一样吗?(不一样)他们眼中的月亮到底怎样又为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4.怎么研究?大家可以提出建议。
二、自主探索
选择自己喜欢的××眼中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研究。(分组合作研究)喜欢研究舅舅眼中月的同学在……喜欢……自由组合,展开研究。)
(一)舅舅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估计学生会说“舅舅眼中月很美,我想试试,试着读一读”→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把舅舅眼中月亮的美读出来了,我也想像他那样读一读”或者“我认为他基本上读出来了,但“……”还美中不足,我想给他示范一下”→既然这么美,也让老师来美一下好吗?(好)→生评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月色美景,你看到了吗?→出示课件(边看边读边想)→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主要是出来旅行能看到如此美月心里太高兴了。))
2.月色迷人!还有补充吗?(生:像这样的月之美景还有许许多多,我来读一篇给大家听听→指名上台实物投影→学生自己实物投影并介绍)
3.真是赏心悦目。建议大家再来读一读。有一句诗叫“葡萄美酒夜光杯”,美的月为大家配点曲(请一生选择)→(美,还它个美!)齐读。
4.过渡:刚才这一小组汇报的舅舅眼中的月亮,其他小组呢?
(二)外甥眼中月组织策略
学生汇报(我们觉得外甥眼中的月亮很天真、可爱……,我们也像那一组一样把它给读出来(分角色)→注意“偷偷地、圆圆地、月亮困了”→生评价→直接读外甥话→师评:赵丽宏的小外甥(外甥女)来了!很神奇,他好像看到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阴晴圆缺图”→看着这变幻而俏皮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外甥想象真丰富”或“月亮真是变幻莫测”或“外甥很天真,月亮也变得可爱了!”或“想到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过渡:妙!说着说着,读也出来了。那么诗人眼中月呢?
(三)诗人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生读古诗→生:我们觉得诗人眼中的月是……→生:上台借用实物投影谈诗→师:能读出来吗?评价→师点评《水调歌头》→生:除了课文上,我还搜集了……→演示说解)
(导语:读的时候,假如能把诗人的情感和作者的感受结合起来,那才叫丝丝入扣呢!)
2.分角色体会朗读(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赵丽宏,女同学读外甥(配乐:春江花月夜))
三、总结成果
1.学生畅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此时此刻,你明白了吗?
2.教师小结:了不起!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3.导语
过渡:你们啊,个个都是小小王国维,究竟合格不合格,还得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考核吗?)
四、拓展延伸
1.想象选择:《望雨》
(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________________;(愁雨)清明时节雨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霉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________________
2.启发谈话:
选择自己喜欢的做一做,慢慢地,相信同学们都会成为学习的研究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含羞草
- 我与画画
- 美丽的菊花
- 家乡变了
- 祖国发展我成长
- 永远的五(1)班
- 我的噩梦“网瘾”
- 天净沙·秋思
- 《天使的翅膀》读后感
- 岩石与珍珠——责任
- 文具盒里的争吵
- 母亲的爱
- 心愿
- 朋友·伞
- 疯狂的玻璃球
- 不吆喝的买卖
- 红木企业民间借贷需防6大风险
- 坤宇 兄妹唱响水木歌
- 东兴:海陆边关一明珠
- 突破,从这里起步
- 嫦娥奔月 红木飞天
- 东兴红木“弯道超车”
- 东兴红木变奏曲
- 沿着红路走边城
- 陈园红木 见证东兴红木产业二十年
- 《国木金丝楠》专号出版侧记
- 黄小霞 从越南姑娘到红木实业家
- 有性情的家具多知音
- 民间借贷惹火上身
- 寻找金牌“店商”
- 《2008,北京》教学设计
-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 两小儿辩日
- 景阳冈
-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延安,我把你追寻
-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林海》谈课设计
-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 《詹天佑》教案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