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万历二十一年),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近四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总结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伟大著作。

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热心替人诊治疾病的医生。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时珍自小就爱好和熟悉草木虫鱼的学问。他聪明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把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李时珍虽然自年轻时候起,就热爱医学,但也确实看到官僚、乡绅、豪商,轻视、欺侮他父亲的情景,加上他父亲的压力,最初也曾想通过科举,实现他父亲对他的期望。但是通过三次去省城武昌应试失败之后,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从医药学方面求得发展──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在李时珍的决心请求和保证面前,父亲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酷爱医学,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因此,在医学上的才华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很多疑难病症,经他治疗,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决。因为他医术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荐送到北京太医院。但在太医院他却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官职很低,然而却使他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在那里,他阅读和见识了不少在别的地方不能看到的书籍和药物。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时间,他就托病辞职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完全摆脱了官员生活,专心致志于《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和为群众医治疾病。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这位为我国医药学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伟大中医药学家与世长辞了。李时珍死后,埋葬在蕲州瓦硝坝故居不远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时间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时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医药学事业。他除了为群众医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体现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纲目》之中。他通过亲身的医疗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前代医药学家的辉煌业绩,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理论上、观察上的缺点、错误,尤其是历代药物学著作本草学的很多缺点、错误。他认为如果对药物的解释混乱和分类失宜,就很容易把医生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去。他在父亲的赞同下,立志把旧的本草,加以补充、整理。

“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编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止,可以说是紧紧地衔接着前进的。但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后,却没有大的发展,他便决定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把古人漏掉的,或没有发现的,以及经群众实践用之有效的药物补充进去,使天地万物能充分的得到应用。当时李时珍才只有二十几岁,学识和经验虽然已逐渐丰富,但与他的雄心宏愿远远不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据传他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三十五岁时,他在经过长时间准备之后,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李时珍治学严谨,在《本草纲目》写成后,为了把这部书编写得更充实、更完备,又用了十多年时间,做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几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编写,直到大约1590年左右开始刊刻为止。

李时珍在治学上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宫中设立坛醮和炼金所,梦想炼成“不死之药”。在此影响下,各地方士的活动非常猖獗,炼制丹药的风气极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认真地服起丹药来。李时珍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实在看不下去,便冒着违犯统治者意志的危险,毫不掩饰的列举事实,把服食丹药的害处,讲给群众,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话不符合医药学的科学道理,食服丹药是愚昧的自杀道路。为了教育后人,他还把这些认识和思想写进了他的著作。

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李时珍治学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现。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看了又看,听了再听,不断思索,尽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调查了解。他开始写《白花蛇传》的时候,最初在药贩子那里找材料,但当他知道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时,就亲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龙峰山去观察了解,结果他不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状,活动规律,而且,还了解到了有关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为了证实陶弘景说的穿山甲能水陆两栖,白天到岸上把鳞张开引蚂蚁爬来,引来后闭上鳞跳入水中,让蚂蚁浮在水面,然后吞掉这幺一句话,他不知花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没的地方,进行其生态活动的调查,并亲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发现它的胃很大,胃里确实有一升多蚂蚁,证明它确是食蚁动物,但食蚁的方式与前说不同,是搔开蚁穴舐食蚁类的,纠正了前书的错误。为了研究清楚专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幺东西,他冒着杀头之罪,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县),采摘样品,亲口尝试,证实所谓仙果不过是仅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为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资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不仅无书不读,涉猎诸家,而且,深入群众采访四方,农民、渔夫、猎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师,他向捕鱼的请教鸬鸶的生育方法和鱼狗子的穴居情况。他研究萍、苹、、的形态差别,农民们便把他们所知道的标本都采集来供他看。

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为历代本草所不曾记载过的),附图1000余幅。他废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十六部门、六十类,对所载药物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对每味药物,都尽可能地阐述了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全书还附各类方剂11096则。《本草纲目》大约从1590年由金陵(南京)书商胡承龙开始刻印刊行以来,至今已有六十多种版本。在国外也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朝鲜、拉丁等多种文字出版。

2.《濒湖脉学》:成书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李时珍一生著作很多,在医药学方面,除上述《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之外,还有《奇经八脉考》一卷(1572年成书)、《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无私的爱
震惊——5.12
天上的五线谱
中国,我爱你;中国,祝福你
秋天
三张照片
我爱我的祖国
秋天的树叶
论学习
当我仰望天空时
心恋
小草的呼唤
二十年后回家乡
侃侃座位
触摸中华魂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战略制定
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改进的几点建议
探析多媒体技术在网球教学中辅导作用
探析地市电视台如何整合节目资源
从知识产权角度探究彝族服饰的保护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实现模式
探析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探究
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
浅析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关系研究
地方性商业网络媒体新闻内容特征
已撤销外国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札记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片断赏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札记
《小狮子爱尔莎》教材理解
《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简介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小狮子爱尔莎》教材理解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实录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