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绝句》新解
《绝句》新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类的老师
- 学生日记
- 靜靜的、天哭了、累了
- 彩虹飘带
- 小熊家着火了
- 天国的嫁衣
- 母亲的童年
- 校园里难忘的事
- 品味亲情
- “润物细无声”
- 学生日记
- 我家的老顽童
- 春天
- 我的家乡
- 有意义的活动
- 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学生管理
- 如何面对逆反心理的学生
-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浅论体育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 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 数学课堂语言的艺术特点
- 湖南耒阳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
-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 公司相互持股的比较法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 一种碎纸片自动拼接复原算法
- 服装品牌营销策略的浅析
- 《奇妙的桥》教案之三
- 《奇妙的桥》说课稿之一
- 《橡皮头铅笔》教案之一
- 《奇妙的桥》教学建议
- 《奇妙的桥》教案之一
- 《三顾茅庐》教案之一
- 《橡皮头铅笔》教学建议
- 《扁鹊治病》说课稿之一
- 《扁鹊治病》教学建议
- 《钟表店里的争吵》教学建议
- 《奇妙的桥》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 《奇妙的桥》教案之二
- 《扁鹊治病》教案之二
- 《扁鹊治病》教案之三
- 《扁鹊治病》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