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小艇像独木舟”为何是比喻句
“小艇像独木舟”为何是比喻句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中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一句,教参及一些杂志上都说它是比喻句。按理说,小艇与独木舟都是船,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它如是比喻句,那么下面的句子也是比喻句吗?
①高梁的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
②他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像他爸爸。
③李君眼窝深陷,鼻梁挺直,有点像欧洲人。
关于同类事物可以构成比喻,本刊曾刊登过文章,我在“问讯处”上出谈到过。鉴于不少教师还不断地提出疑问,这里作一个小结性的回答。
同类事物能构成比喻,是修辞学界近十几年来公认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人民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同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只是从总体上看是同类事物,具体的对象是同类事物中的不同种别,如“教师”和“园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这个道理得用逻辑学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只要甲事物和乙事物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就可以构成比喻。如“教师”和“园丁”在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但两者之间有相似点(都为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能构成比喻。(详见本刊2001年第9期第81页)
就笔者近一二十年来在修辞学著作及刊物上看到的被论者确认为同类比喻的例子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本体、喻体下面加下划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闰土)像个木偶人了。
△这些人走起路来像小脚女人。
△简化字层出不穷,人人都成了仓颉。
△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
△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威尼斯的小艇……有点像独木船。
以上诸例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存在着种差现象(同属中某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属性,叫“种差”)。其中“……像个木偶人”“……变成雪人”两句,表面上看都指“人”,其实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人。所以仔细想想还是属于非同类比喻。至于前面有几位老师问到的例①②③,都是同类比较,而不是同类比喻,因为它们中的甲乙两事物的概念上是重合的,不存在“种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中的无锡博物馆
-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 散步思飞
- 我在成长
- 呼唤的力量
- 人生
- 奇迹由自己创造
- 风的忧伤
- 我也追星
- 让我们“再见小时候”
- 妈妈,不要这样爱我
- 学习心态
- 老师,你知道吗?
- 蒲公英般的天使
- 扬长,或许是最好
- 自始至终,我只是经过(组诗)
- 那些深埋在文字里的道德困境(作家读作家)
- 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外一篇)
- 法与德的契约之思(创作谈)
- 梦断双桥人不回
- 梦里的美丽乡愁
- 余象斗的雕版
- 从此以后(组诗)
- 一天(组诗)
- 生命之舟(外二首)
- 寻找桃源(外二首)
- 林何曾的诗(十二首)
- 三都澳(组诗)
- 婚礼上弹吉他唱歌的小士兵(外三首)
- 一个人的成长史
-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 编辑对联张扬个性——《负荆请罪》课堂教学探新
-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四
-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二
-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三
-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二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一
- 《诺贝尔》教学实录及点评
- 《诺贝尔》教学设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