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简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30

《木兰诗》简介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1

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过春节真快乐
调皮大王
这就是我
爸爸的心事
温暖
中国,站起来了
在学海中游泳
难忘的“第一次”
这里的春天
保护家园,我们的责任
我真想当一名解放军
爱我家乡爱我中华
未来的回忆
城墙灯会
元宵节寻宝活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探析
对中职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英汉词语搭配的异同
新时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之我见
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网络交互教学的效果及影响
高职会计有效教学途径的探讨
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官队伍建设的思考
美式教育启发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与探索
试析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浅析独立学院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
浅析艺术类中职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爱绿叶》之想做读写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六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十
《看不见的大力士》教学设计之一
《好________》教学设计之一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七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三
《花潮》教学设计之一
《花潮》之想做读写
《我爱绿叶》教学设计之一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四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之五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