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华南虎》教学设计1
【学习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重点分析】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乌龟
- 喜羊羊与灰太狼——天才头带
- 故乡的早晨
- 喜羊羊与灰太狼——头条新闻
- 我的妈妈
- 可爱的小猫
- 喜羊羊与灰太狼——月光小羊
- 猴子和狐狸——读后感
- 农夫和毒蛇——读后感
- 台灯
- 蚂蚁精神对我的学习启发
- 发生在院子里的一件事
- 我的小表弟
- 樵夫和蛇
- 文明饭店
- 有一种旅行叫探家
- 探秘68号界碑
- 我的小白杨情结
- 云霄中绽放的格桑梅朵
- 习近平春节前夕在陕调研考察
- 穿军装的亲戚
- 一首歌 一生情
- 多和基层换位思考
- 帕米尔雄鹰的家国情怀
- 党员都是“一盏灯”
- 四号哨所“熊出没”
- 风雨同舟十五年我们一起走过
- 一名清华学子的三次人生抉择
- 上学路上听故事
- 雪山顶上也要发芽
-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钱学森》第二教时网络课教案
-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钱学森》教学设计之一
-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
-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一
- 《海天骄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第十册《练习4》教学设计之一
- 《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二
- 《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词》教学设计之一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之一
-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设计之二
- 《麋鹿》教学设计之二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