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高考作文:要努力提高审题能力
所谓审题,就是审读题意。它应该包括三个部分,这就是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提示语以及写作要求。对于这三个部分,考生都应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要关注材料的整体性。2006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是根据对一则寓言材料的理解,构思作文。从牧羊人的角度,可写给自己准确定位;从牧羊人儿子的角度,可写追梦无悔。可是一位考生以“落叶不只在秋天”为题写的文章,传达的中心却是事物都有例外的情况,正像落叶不只在秋天一样。文中所写的“叶子”,小作者是寄有深意的。它们寻找阳光,尽量“积蓄养分”;它们并不躲避风雨烈日的考验,在风雨中“依旧挺立”,在灼热的阳光下还“尽量伸展自己”;冬天到了,在耗尽所有养分之后,它们终于“凋落”了。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它们这样做“不是想要当红花”“不是要做秋菊,更不是要做腊梅”,它们“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它们只是“想做一片完美的树叶”。——应该说,这些话都是透露文旨表现中心的话。然而,所有这些究竟要传达一个什么意思?这个意思与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全面理解”,而不是仅抓只言片语)又有哪些联系呢?读者在想过之后还是弄不太清楚。这样的文章,在成绩评定上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
要抓材料的主体事件。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是看图作文。图画的标题为“摔了一跤”,给出的画面是:一个孩子踩了西瓜皮摔了一跤,代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个大人异口同声做出的反应是“出事了吧”。考生要就此作文,首要的是读懂图画,明白寓意。画面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考生只要关注画面的主体事件,画中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以及图画的标题即可明了。它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教育孩子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的问题,如何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问题。考生只要这样去观察画面,并思考画面所揭示的现象的本质,就肯定会有正确的立意,并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来。
但是在试卷评阅中,我们却看到一位考生写的这样的文章——《迟来的关爱》。文中虽然也联系了画面内容,但写的并不是有关教育的问题,而是探求酿成事故的原因和防患于未然的问题。显然,由于作者未能抓住孩子摔跤这样的主体事件生发议论,文章写得剑走偏锋,离开了题意。由于对题意的理解歪了,文中详写的两个重点事例以及略写的一则公益广告也都全军覆没。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论据是为阐述论点服务的,立意偏了,接下来的引用也好,例证也好,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教训,每位考生都是应该好好记取的。
要理解题中的关键词。近年来,命题作文受到各省市的青睐,遇到这样的文题,要特别注意题中的关键词语。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在这里用的是比喻。它既可指子女的成长成熟,也可指他们的成绩成就,还可以指孩子们的感恩、回报和孝心;至于“妈妈”,既可实指,也可虚指。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根据提示“注意题目中的‘地’字”,关键词应为“诗意(地)”,考生在文章中应重点阐明如何生活才叫“诗意地”生活,这才切合题意要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小制作
- 大海
- 六月一日那一天
- 爸爸的诗
- 夏日·童年·蝉鸣
- 我发现了“丝巾变鸡蛋”的秘密
- 水渠的欢乐
- 给人类的一封信
- 油漆工机器人
- 小小志愿者
- 一首歌有感
- 大山里……京城内…… ——电影《张穆然》观后感
- 去生态示范园
- 感受上海感受速度
- 未来的学校
- 《赵匡胤时间(上)》进入“李从珂时代”
- 日本茶道中的禅意世界
- 格拉纳达:摩尔人的日与夜
-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研究
- 试从嘉庆《广西通志》看谢启昆的方志思想
- 大师们的少年蒙学:从私塾到新式教育
- 小论汉代天马
- 徐志摩与鲁迅的文坛恩怨
- 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日子
- 曾国藩家族:修身齐家平天下
- 一场关于鲸吞的谈判
- “晚清画报”之二十 《平民画报》与《菊侪画报》
- 二战前夕 祖父母的蜜月时光
- 大丈夫当如此也
- 巧克力征服世界之旅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体育颂》教学札记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体育颂》教学设计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体育颂》教学设计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
- 《体育颂》相关知识
-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关知识
- 《体育颂》教材理解
- 《体育颂》教学设计
- 《体育颂》教材理解
- 《体育颂》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