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阅读中,要在整体感知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测,理解词语的意义。
作为初中生,应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诸”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所谓“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起指代(组合、连接)作用的文言词语。测试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具体释义、简答;二是判断正误,辨析选择。只要依据具体语境,作出正确分析,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或解答,当然,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必要的。
“之”的主要用法有:
1、作代词,代人、事、物等;
2、助词,相当于“的”;
3、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作助词,用在句末,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不译;
5、作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不译;
6、作语气助词,表陈述的语气,不译;
7、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以”主要作介词,相当于“凭、把、用、来、按照、因为”等。表示原因、结果、对象等,少数作连词,相当于“而”。
“于”是介词,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动作的来源、趋向、对象,或表示比较等,相当于“向、到、在、比”等。
“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它用在两个词语或句子之间,可以表示前后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的关系。
附:常见的几个双音节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 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大概”、“莫不是”。
⑵ 然后:顺承连词,可译作“之后”或“这样以后”。
⑶ 然则:可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⑷ 虽然:可译作“即使这样”或“虽然这样”,“虽然如此”。
⑸ 几何:可译作“多久”或“多少”。
⑹ 奈何:可译作“怎么,怎么办”。
⑺ 无论:可译作“不要说”。
⑻ 杂然:不译作“纷纷地”。
⑼ 至若:连词,至于。用于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
- 老师
- 不同的我
- 老师
- 爱哭
- 我的故事
- 我妹
- 快乐的我
- 果果
- 我的自画像
- 自己
- 爷爷
- 礼物
- 一个真实的我
- 我读懂了他们
- 度骨化醇临床应用进展
- 姐姐中年丧女,我该怎么安慰她?
- 新医改背景下对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 腰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附491例报告
- 关于强化基建内部审计作用与流程的有益探索
- 应用循证护理规范植入式输液港维护操作的实践
- 苏藩主任眼病防治顾护脾胃思想体会
- 阿维A胶囊处方筛选及稳定性探讨
- 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分析
-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 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
- 压疮30例护理
- 舌癌根治术中下颌骨处理方式的临床探讨
- 《平凡的世界》你看到了情怀我看到了颜值
- 语文呼唤素质教育
- 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育实施
- 写作指导——议论文的写作
- 语文教育传统的“错位”
- 陶行知“新师范教育”思想述评
- 什么是说课
- 一枝红杏出墙来——炼字
- 教师应怎样善待新课程
- 教师反思的层次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