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9
《再塑生命》案例分析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钦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并且,本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都值得品评、学习。
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名家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很大意义。
对进入初中近两年的初二学生而言,对语文的学习已经走过了掌握字词,划分课文结构的初级阶段。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感悟力,提倡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名家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最终达到深刻理解、自如运用、由衷喜爱,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了必要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但因为篇幅较长,要想仅靠当节课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进行学习,是不现实也无法实现的。因而在课前,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课进行充分预习。在自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字词,还要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学生只有通过课前认真详细的预习,才能对这篇较长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才能在课堂上解决品读的问题。如果不预习或预习不到位,在三分钟时间内要概括每部分大意进而理清思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2、品味清新朴实饱含哲理的语言,接受美的熏陶:
海伦凯勒文学功底非常深厚,由于双眼失明,她只能用感觉去体验世界,并通过想像和联想去构思画面,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她的笔下流淌的文字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梦幻感与美妙感,并有着对人生独特深刻的感受。比如,文中描写海伦在莎莉文到来之前的感受。用雾中航行的船来比喻,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伦的内心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再如,描写春天到来,含羞树花朵缀满枝头,簌簌落下的美景,恍若仙境。以及,海伦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好的一组排比句。这些语句,在写景抒情上极富美感,并在语句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品读,得到的不止是语文课的收获。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并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除了赞美莎莉文老师给予海伦凯勒的无私关爱之外,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学生去体会并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残疾人,海伦凯勒积极乐观坚忍不拔地追求理想,走出困境,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让学生从修辞、意境、内涵方面学习并品味文学语言,提高其文学鉴赏力。难点:身为体格健全的孩子,要体验海伦凯勒的心理感受,从盲聋哑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本课采用以下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
2、合作研讨法:
自读课文提倡学生自主,教师点拨。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二天的环境日记
- 太累了
- 人情命世
- 都是“西瓜”惹的祸
- 第十一个生日
- 战胜黑暗
- 我家的“超女”
- 我和妈妈扳手腕
- 小狗带给我的勇气
- 男儿志
- 日照日记
- 珍藏秋天
- 雨雪天交响曲
- 天,地,人
- 日记一则
- 规范“双融”,意在维稳
- 调查:20个行业中仅银行业京籍人口就业率高于非京籍
- 2014年中国房地产盘点房企运作十大关键词
- 达沃斯 李克强首提“双引擎”概念
- 论《著作权法》第16条的存废
- 大学校园内的礼物与师生关系研究
- 饮食清淡多运动 防春困先除湿气
- 凡客的自我救赎:如何做好一件T恤
- 央行“387号文”影响几何?
- 沙特王子:油价难回100美元
-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 贿赂推定浅论
- 阿里巴巴和工商总局到底怎么了?
- 试述讯问技巧与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的边界
- 航空制造业梦想从未停止国产商用大飞机蓄势待发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 两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戴望舒的诗
- 《乡愁》教学设计1
- 《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1
- 《乡愁》教学设计
- 《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写作》活动设计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4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3
- 朦胧诗简介
- 关于诗歌的常识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把握
- 《外国诗两首》难句解析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