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9
在语文课上讲爱情──《致女儿的信》案例分析
时至今日,要是还有人对在语文课堂上谈论爱情持否定态度,或者还要对爱情问题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因为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的“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借助一些课文来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来获取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语文课上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还需要用更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
就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语文教师自身的种种原因,文本中本来少之又少的爱情内容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浪费了宝贵的爱情教育资源。对爱情内容的屏蔽,其结果是屏蔽了学生的心灵,中国青少年在爱情面前或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普遍傻乎乎、常戚戚,家长一听到这个话题就谈虎色变。
因此,我认为,在21世纪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用更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所谓以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各种手段,激发自己同时引导学生突破心灵的封闭和桎梏,将心灵的每一个通道与文本中的爱情内容接通。只要这样,语文教学中的爱情内容才能生动活泼,摇曳多姿,才能教学出语文味来。
我的这个案例的初衷是想通过一个个语文训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家长对话,与艺术家对话,与学生对话)来切入爱情这个问题,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全方位的了解爱情这个神秘之物。
这个案例并没有抛开文本,而是对文本中的隽永、灵动、飘逸而且极富个性色彩的爱情故事加以研读,并且还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但编者的目的何止于此?因此才有了与家长对话。这一步早在课前已进行了采访,课堂上只是回放,用以和作者比较,再分析家长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的原因。
也才有了下一步:与艺术家对话。旨在更进一步的参悟爱情的含义。
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又有了下一步:与学生对话。在前一步多媒体的渲染催化下,学生有可能敢于更大方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设计教下来,果然是取得了好的效果。学生愿意说,而且说真话(当然,是不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也不可知)。
后来,我又反思,这样板块化的方法处理是不是死板了些?是不是还可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有待于同行商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你,小沈阳
-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 取个新名字
- 欢乐的森林
- 我的同学
- 馋嘴的我
- 春天
- 学滑旱冰
- 假如我是孙悟空
- 一件难忘的事
- 一件可笑的事
- 我的自述
- 我要当超人
- 我的牛脾气
- 我和妈妈比童年
-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论现代企业文化
- 浅谈运用美术教学促进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
- 浅析生物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 论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
- 全运赛事影响下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实证研究
- 提高少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做法
- 浅谈如何推动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 基于企业绩效管理的KPI实施要点解析
- 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的探讨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
- 中小企业如何有效降低招聘成本
- 愉悦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表现
- 金色的鱼钩*
- 军神
- 最后的辉煌
- 海豚救人*
- 军神
- 毛主席在花山
- 放弃射门
- 琥珀
- 鲸
- 小英雄雨来
- 语文五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 蟋蟀的住宅
- 丰碑
- 珍珠鸟*
- 可爱的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