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2
19《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19《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日记一则(1)
- 日记一则
- 日记一则
- 日记
- 日记一则(2)
- 日记
- 日记
- 游园日记
- 怎样写日记
- 日记一则——下雨了
- 李老师读我的日记
- 日记
- 种植物的日记
- 无趣的六一节
- 游园日记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 浅议数字化档案馆
- 校企合作对双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问题探析
- 高校中外学生管理中话语沟通的差异性研究
- 高校全方位学位预警机制及其建立
- 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 高职学院图书资源利用低的原因分析及其新举措
-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依托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 浅谈软件网络通信过程逆向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 林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拙见
- 大学生对微博、微信使用偏好研究
- 用S7―200 PLC实现一个按键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启停
-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 轮椅上唱出激越的“生命之歌”
-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 《那树》内容提要
- 《那树》结构分析
- 《那树》同步练习
- 《那树》中心思想
- 《那树》教学设计3
- 《那树》反思体验
- 《谈生命》变式朗读
- 《那树》教学设计1
- 心存感激,把握生命──读《谈生命》
- 《那树》教学设计
- 《谈生命》教学设计3
- 《那树》教学设计2
- 《谈生命》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