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1-03-1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的回忆
Super三姐妹之我们是淑女队成员
今天,你微笑了吗
自己的悲哀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
太空之旅
大胃王
清明遐思
人生
我学会了吹葫芦丝
彩迹心痕
未来的房屋
我学会了滑滑板
远方的女孩,悬崖的梅花
我的摩尔庄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建设兵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下属公司财务处理分析
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分析与对策
浅议“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关联交易的涉税分析
企业坏账处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高校绩效评级与财务管理间关系浅议
财务报表分析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分析
城市群经济圈背景下的济南服务业发展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探讨
采油作业区单井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财务集中核算在施工企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四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二
《向往奥运》教学设计之三
《灯光》教学设计之二
《卜算子·咏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向往奥运》教学设计之二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三
《向往奥运》教学设计之四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五
《卜算子·咏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六
《灯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11《长征》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