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大的时空差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教学内容
1、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
⑴ 教师朗读课文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⑵ 听录音1~8段,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 语言被嘲笑(第4、6、8段)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任徒然地换弄词语,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 行为被嘲笑(第8段)
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必露无遗。
③ 外貌衣着被嘲笑(第4段前3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 遭遇被嘲笑(第4、6段)
分角色朗读第6段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⑷ 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⑸ 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2、分析社会根源:
⑴ 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⑵ 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⑶ 陈列理由。
① 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11段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③ 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
一辩二辩三辩第4段第6段第11段睁大眼睛说,争辩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 “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 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 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⑷ 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拓展练习
看影片《范进中举》选段,尽一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人造成的毒害。
【板书设计】
孔 偷窃挨打
鲁 科举毒害
乙 死?──死。 封建社会制度
迅 好喝懒做 (悲剧的制造者)
己
民众麻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请听我说
- 童年
- 没有爷爷的痛苦
- 学会放弃
- 龟兔赛跑又续
- 除夕夜
- 那一次我真的觉悟了
- 朋友的友谊
- 我心爱的玩具
- 八、六女生的故事
- 给我一双坚强的臂膀
- 友情
- 写的时候
- 回忆泛青,敲打我心灵的雨
- 19年后回故乡
- 我国再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市发改委项目批复信息选登
- 高校行政教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 在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
-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研究
- 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 浅析独立院校审计实训教学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目标成本法管理研究
- 创新机制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 对安徽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分析研究
- 范春萍 :我为什么反对炸掉南京长江大桥
- 东北“三省一区”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形势调研报告
- 公路工程建设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
- 军神
- 小学语文 五年级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 小珊迪
- 少年闰土
- 小学语文 五年级 田忌赛马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 我盼春天的荠菜
- 小音乐家扬科
-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的句法训练
- 狼牙山五壮士
- 《桂林山水》教案
-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教学设计之一
- 赵州桥
- 太阳
- 可爱的家乡
- 小学语文 五年级 晏子使楚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