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1
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
今天上《那树》,作者王鼎钧,台湾散文作家。
首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一遍,下来就是分组读和个人读。总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忧思。
接下来分组讨论,各小组至少贡献三个“话题”。
最后和学生一起筛选各小组“上报”的话题,精选出下面7个问题,作为我们的对话的话题。
1、“连一片树叶都没掉下来。”这句话在文章出现两次,一次出现在台风过后,另一次出现在城市轰轰烈烈建设之时。这样写有何用意?
2、“公共汽车站”和“幼稚园”在文中也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颗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一层柏油下闷死。”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句结尾?
4、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老树的“死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或好处?
5、“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与老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6、从全文看,作者对老树的态度是怎样的?
7、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后反思】
上面的7个话题,前6个都是从学生贡献的问题中精选出来的,第七个话题是我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我贡献出来的。
审视前6个话题,她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课文的“点”关注的较多,而带有概括性和全局性的话题太少。这样的话题在讨论时往往开阔性不够,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拓展,很容易的一锤定音,造成课堂冷清。
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晚自习
上午课上已经将话题确立,晚自习,我就趁热打铁,和同学们一道开始围绕话题进行对话。
课堂组织是这样的: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上午确立了的7个话题,学生回忆,我将其主要词语板书。
分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点评。
最后大家交流共享刚才的讨论结果。要求:可以不按顺序,7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感觉第4个话题讨论的比较充分,现回忆如下──
生:我认为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老树“死去”是在表现人类的残忍。
师:你能结合课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吗?
生:(念)“……这一天终于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师:你能说出主要词语吗?
生:“咬”“嚼碎”“白森森的骨粉”。
师:你找的很准确。你用这些词语支持了你的观点。
谁还有别的看法?
生:我认为作者在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再说,树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砍树就是再砍我们自己。
师:你这个观点很新颖。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吗?
生:(无语)
师:谁能帮他阐述一下这个观点。
生:(全部无语)
师:那我就帮这位同学阐述一下观点。我们人类呼吸主要靠那种气体?
生:(齐答)氧气。
生:我知道了。
师:好,那你说说。
生:人类靠氧气呼吸,树和其它植物是给我们人类提供氧气的。如果我们把树都砍完了,空气中也就没有了氧气,人类就会憋死,所以说,这里的老树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师:大家对她的阐述满意吗?
生:满意!
【课后反思】
从整堂课来看,互动的气氛不是特浓厚,有时还出现冷场的情况,尤其是那种争辩的场面更没有出现。我估计,是学生一下还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所致。
学生在话题的讨论中,思维不开阔,发散思维很少,当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的话题的一种看法时,其他同学除了认同外,很难再出现像上面的另一种看法。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针对一篇课文,哪些问题可以变成话题?话题该如何表述?它和我们平时问题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我总感觉,上面的所谓“话题”和“问题”混淆了。这样的表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但我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表述方式。你能发表一些看法帮帮我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种植物的日记
- 日记
- 日记
- 日记一则
- 怎样写日记
- 日记一则——下雨了
- 日记一则
- 日记一则(1)
- 日记一则(2)
- 日记
- 游园日记
- 无趣的六一节
- 日记
- 游园日记
- 李老师读我的日记
-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大学生对微博、微信使用偏好研究
- 校企合作对双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问题探析
- 高职学院图书资源利用低的原因分析及其新举措
-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 依托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 高校中外学生管理中话语沟通的差异性研究
- 用S7―200 PLC实现一个按键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启停
- 浅议数字化档案馆
- 浅谈软件网络通信过程逆向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 高校全方位学位预警机制及其建立
- 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 林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拙见
- 感悟生命──读《地下森林断想》
- 《谈生命》教学设计
- 《地下森林断想》的整合构想
- 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
- 《地下森林断想》中心思想
- 《人生》中心思想
- 《那树》整体把握
- 《地下森林断想》内容提要
-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背景知识
- 《人生》反思体验
- 《地下森林断想》研读赏析
- 《地下森林断想》主题思想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那树》课文背景知识
- 《地下森林断想》习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