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4-12-18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4、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过去对本文的解读一直重视写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写于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但不宜过多地挖掘课文的“政治性”“思想性”因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五年级:同桌趣事
- 五年级:红歌班队会
- 廣場
- 奶奶的刺绣
- 五年级:主持校中队会
- 五年级:美妙的音乐树
- 五年级:换座位
- 小小的误会
- 五年级:一分之差
- 五年级:我爱读《意林》
- 五年级:唱属于自己的歌
- 五年级:窃吃记
- 五年级:领唱
- 争吵
- 丰收+喜悦+自豪
- 浅析现代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工程应用
- 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 浅议单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施工与安装质量控制
- 浅析足球训练中的意识培养
- 浅议电力系统互感器的安全运行及故障处理
- 浅议房地产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 浅议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节能环保技术
- 浅析镇级财政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议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与管理
- 浅析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
- 浅议建筑给排水施工中节水节能技术的应用
- 浅议电力市场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在营销中的作用
- 浅议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 浅议高铁对京津冀区域城市格局带来影响
- 浅析高层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的句法训练
- 第十册语文期终练习(5)(6)
- 少年闰土
- 我盼春天的荠菜
- 《桂林山水》教案
- 小珊迪
- 赵州桥
-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教学设计之一
- 《背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小音乐家扬科
- 太阳
- 巧妙点拨 读中入境
- 狼牙山五壮士
-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