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7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1、针对梁惠王的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这里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论辩艺术?
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善用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个特色,这一点同学们还可以从《语文读本》中的《鱼我所欲也》中加以体会。另外,善于抓住辩论对方的心理、好恶,吸引对方,牢牢把握辩论的主动权,也是孟子论辩艺术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加以体会。
2、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
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驱而之善”),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3、从课文的第3段和第4段看,孟子的语言有何特色?
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各用了一组排比句:
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些排比句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气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什么?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5、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要表明什么?
表明统治者的荒唐,同时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阳光的味道
- 失败演讲=向前!向前!
- 我佩服的人
- 要走
- 感受亲情
- 礼物
- 夏令营
- 重返开心
- 二十年后来相会
- 意外的……
- 洗菜行动
- 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
- 难忘的面红耳赤
- 珠海
- 给爸妈的一封信
- 《公司法》第151条的漏洞及其填补
- 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单行法的构建
- 论行政法上的公法权利
- 新时期人本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 美国宪法不自证己罪特权的适用范围考察
- 理财治国视阈下财税改革的法治路径
- 延展性许可费条款的反垄断法分析
- 地方治理的模式选择:财税视角下地方主体地位再思考
- 论预付式消费交易的法律构造
- 现代预算权体系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 我国刑事程序违法发回重审制度研究
- 论民法总则不宜全面规定人格权制度
- 法院地法扩大适用探因
- 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
-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研究
- 落花生(第二课时)
- 少儿科学训练探索(体育)
- 1《海上日出》|人教版
- 8《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
- 2《夕照》|人教版
- 晏子使楚
- 7《高粱情》|人教版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
- 晏子使楚
- 草原
- 《心 愿》 教学谈
- 狼牙山五壮士
-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设计简案
-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