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06
《雨霖铃》教学设计之一
《雨霖铃》简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鉴
2.在诵读品味及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导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
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
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通过《雨霖铃》感受他的情思。一、
教学过程:(一)1.简介柳永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背全诗,学生齐读,通过合理想象,把全词改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找一两个写的好的同学读一下)2.词的主旨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概括。(伤别离)
3.我们以前学过写离别的诗词吗?与柳永写的离别之情有什么不同呢?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旷达而非伤感)目的:再次明确柳永写的离别之情是带有伤感色彩的。
4.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上片:别时情景
下片:别后思念
(三)分析鉴赏1.词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伤别离)?要求:选取一个角度,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白描手法,意象、意境,抓住细节等)2.总结: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抓住细节描写、意象的叠加,还有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伤离别的主题。
(四)拓展迁移
1.朗读《声声慢》(学生)
2.赏析《声声慢》
(五)总结诗歌鉴赏注意事项:
1.准确理解主旨
2.把握感情基调
3.知人论事
4.表达技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夸我长大了
- 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
- 公园里的花
- 父母的爱
- 辞旧迎新,展望未来
- 天空
- 锁春
- 爱的思念
- 雨
- 下一站,请别下车
- 我的童年生活记忆
- 写下人生最美的时刻
- 心中的不舍
- 谈理想
- 我家的窗子
- 比较与启示:中国法官遴选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 论刑事辩护制度的起源
- 专利侵权法定赔偿中的主体特征和产业属性研究
- 论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中的投资者保护缺失
- 从危险概念看不能犯的判断
- 物权请求权制度之存废与民法体系的选择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结构性困境
- 集体行动困境下的环境金融软法规制
-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内外环境分析
- 美国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及其启示
- 美国环境公众参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
- 背景与方略: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改前瞻
- 司法公正实现之程序机制
- 国家荣誉制度及其宪法建构
- 淡化讲解优化讨论 深化感悟——《荔枝》教学谈
-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 《荔枝》教学设计
-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整理与复习
-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 《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 《积累·运用二·习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