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
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轮红日
- 春天来了
- 鲸的自述
- 书香伴我行
- 让我帮你拍拍吧!
- 那张脸
- 失望的考试
- 丰收!风雨之秋
- 我的自传
- 团结就是力量
- 陌生的一位大哥哥
- 第一次学自行车
- 丰收啦
-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历史
- 宗教信仰对旅游者的影响
- 浅谈我国个人征信制度
- 变译理论在商务会议口译中应用探微
- 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密
- 四川省体育产业政策的方向探讨
- 论金融政策支持与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分析
- 图里翻译规范下译者的主体地位
- 云计算环境下的智能教育研究
- 素质教学理念视角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 将“爱的教育”根植于幼儿园
- 论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
-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
- 陕西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翠鸟》相关知识
- 《翠鸟》练习设计
- 《翠鸟》说课设计
- 《翠鸟》教学设计
- 《翠鸟》相关知识
- 《翠鸟》片断赏析
- 《翠鸟》教学札记
- 《翠鸟》说课设计
- 《翠鸟》其它杂项
- 《翠鸟》说课设计
- 《翠鸟》问题探讨
- 《翠鸟》课文
- 《翠鸟》教学札记
- 《翠鸟》教学札记
- 《翠鸟》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