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8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凌乱的寂寞
- 酷夏感怀
- 等你回家
- 九月,充满芬芳
- 仙吕·醉中天
- 沁园春
- 心的倾诉
- 双调·庆东原
- 悲伤的遗忘
- 我的梦
- 凌乱的寂寞
- 喜欢,海……
- 理想与现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埋葬你的爱
- 葬泪
- 论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
- 济运护漕与清代的水利治理
- 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启示
- 慈善绑架问题及其防治
- 出口贸易与制度变革
- 论经济学与医学的共性和差异
- 从朱光潜画论看他艺术观的中国本位
-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 论流动人口发展权及其保障途径
- 国家变迁的财税法观察
- 计算机劝导技术的伦理审视
-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和规范改革
- 大数据时代政府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
-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
- 比较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析
- 《杜甫诗三首》教案
- 《风筝》教案
- 《核舟记》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设计
- 《羚羊木雕》
- 《世说新语》 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 《散步》教学设计
- 《菏叶母亲》教学设计
- 《动物过冬》说课设计
- 动物园里观动物过冬
-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 《金色花》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