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9

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定果断。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 ,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

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总之,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对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恢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大将风度。

其次,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如第三自然段,鲁肃说:“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这一自然段末尾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和鲁肃回报周瑜的情节。又如第五自然段,周瑜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怎么办!”有了这句话,就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以周瑜叹服诸葛亮的话作结,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

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始终紧扣题眼,处处围绕着“借箭”一事交锋,使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文章内容集中,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在讲授时,应抓住语言特点,加以分析点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了。

从情节入手分清前因后果——读《草船借箭》

黄禄恩

《草船借箭》是和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呼应的重点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一般地说,情节的开端就是事情的前因,情节的结局就是事情的后果。但就本课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圈套作为陷害诸葛亮的口实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算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分清了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能说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周瑜嫉贤妒能开始的“因”,为什么会导致诸葛亮获胜的“果”呢?或者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这就必须分析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矛盾冲突一开始就激起了波澜。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问起“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时,诸葛亮说“用弓箭”。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于是立即用造箭的“公事”相委托。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缩短到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真是一个投其所好,一个正中下怀。

接着,矛盾在这个悬念中继续发展。周瑜与鲁肃的对话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诸葛亮见到鲁肃,先用要求帮忙相激,然后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只和军士的要求。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膝等物,借船只、军士干什么?期限一天天接近,到了第三天四更,才请鲁肃去江边取箭。诸葛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又是一个悬念。但是,尽管悬念未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对周瑜的许诺决不是军中戏言,而是成竹在胸的。

诸葛亮料定三天之后必然“大雾漫天”,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定不会“轻易出动”。“只用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是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必然要采用的“上策”。果然,当诸葛亮的草船“一字儿摆开”逼进曹军的水寨时,曹操调集水陆大军的“一万多个弓弩手”齐为射箭。这是全篇的高潮,前面的种种悬念到此全都释然。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妒忌,又因为有才干才击败了妒忌者的计谋。因此,从情节入手,揭示诸葛亮的才干,就不仅分清了前因后果,而且找到了联系前因与后果的桥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落叶也美丽
中国——国庆60周年
我的初中生活
六一的永远
微笑
我和书的故事
我的愿望
我和我的祖国——国庆60周年
钓到下一条更大的鱼
情向祖国
滨河公园
我长大了
幸福是什么?
雨点
雕刻出时间的脚步
关于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探索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实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分析
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历程论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BLOB数据在线导出系统在承钢计量中的应用
ERP环境下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践
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研讨
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探析
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智慧水厂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及应用前景浅析
《变色龙》练习设计
《变色龙》教材理解
《变色龙》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变色龙》片断赏析
《变色龙》作者简介
《变色龙》教材理解
《热爱生命》作者简介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变色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