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8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回忆上节课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板书:?)
二、自学:
1、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学生自学。
3、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板书: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回答第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
个问题?)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查查“摇篮”的意思。
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
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练习背诵。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练习抓住要点概括地、快速地数一数,
加深感受。
练习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A、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批注)
B、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
——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C、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师点拨:再读描写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几句话,你会有新的发现。(多媒体显示这段文字,并闪动其中的音乐女神像、音乐大师胸像、音乐女神彩
像”等词)
学生发表意见。
练习朗读。
D、默读第六自然段,自由体会。
E、交流汇报: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等。
四、回归整体:
读全文,回答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五、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拥有一颗平常心
- 母爱
- 这一刻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
- 秋天的早晨
- 春
- 猫和老鼠
- 笑,离我越来越远
- 书海漫步
- 我的同桌
- 秋天
- 小燕子得救记
- 打针ing
- 妈妈,您不平凡
- 说名道姓
- 冬景
- 浅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 论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
-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对管理人的监督机制研究
- 法官员额制改革评议
- 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研究
- 浅谈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
- 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 法治语境下中国政府与市场边界探究
-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探析
- 浅论主任检察官制与检委会业务决策机制协调衔接问题
- 从消费者保护角度论格式合同的规制
-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审查机制研究
- 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反思
- 我国刑事错案纠正机制之反思
- 逮捕后判轻刑实证研究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四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五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六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四
-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三
-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二
-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六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以学为主 学导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构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五
-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