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4
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课文的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夜驾”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法国兵的。
2.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写有自学题的小黑板。
2.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夜茸的歌声。
“夜驾”指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介绍背景。
二、自学理解课文,重点地方反复朗读。
1.默读。
出示自学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营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芬的孩子,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2)小孩对法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等,夜营只有他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他说,大家喊野兽来了。说明小孩很憎恨法国强盗,野兽指的是法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法国兵也只能无可奈何,表现了小孩很机灵。
“怎么不认识!”小孩很有信心地回答,为的是把敌人稳住,好放心地让他带路。
(3)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营唱,有时学社阳刚,是为了让法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与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法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
小结:这些言行都说明了小孩非常机智勇敢。
(4)游击队员听到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而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说明了孩子和游击队员常常联系,他们对通过暗号联系已非常熟悉。小夜莺为了自己祖国以特有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5)课文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联系紧密。前边提到了打破夏日的沉寂,孩子坐在河岸边不知削什么;结尾处写“孩子又穿着绿上衣坐在河边削东西,嘴边飞出宛转的夜莺歌声”。这样的照应显得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孩子多次执行任务,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总结课文。
课题为什么叫“夜营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法国兵,是和敌人做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营”,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辩论会
- 大扫除
- 赏月
- 快乐的一天
- 叉鱼
- 擦窗户
-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碑
- 飞龙在天
- 看烟火
- 台风来袭的上午
- 西瓜灯节
- 半期考试
- 做家务
- 胜似亲人
- 跳长绳
- 儒家思想在张大千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 翻转课堂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 浅析中亚各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政治作用
- 论在内涵式发展情势中为青年教师营造成长环境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 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刍议
- 东晋佛玄合流中的《喻道论》与《奉法要》
-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 回归历史人文主义教育的本真
-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 高校系部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 滩头纸马的艺术特征及在地方高校课程中的应用
- 实习生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诚斋诗歌功能论探析
- 《韦德的心愿》相关知识
- 《神奇的音箱》教材分析
- 《永远记住您,老师》教材分析
- 《永远记住您,老师》相关知识
- 《永远记住您,老师》教案
- 《韦德的心愿》教案之一
- 《永远记住您,老师》教材简析
- 《永远记住您,老师》电子课文
- 《韦德的心愿》探究感悟
- 《神奇的音箱》教案之一
- 《仙人掌》教案之一
- 《韦德的心愿》教材简析
- 《神奇的音箱》教学建议
- 《神奇的音箱》探究感悟
- 《永远记住您,老师》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