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1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记前几天的下雨天气
- 这就是我
- 我的理想
- 这就是我
- 鸟的翅膀
- 迎接长大
- 我从读书中感受到了快乐
- 一元钱的风波
- 忘不了
- 过去的诗
- 生命的歌声
- 读书中的“打工体验”
- 幸福遗落在冬季
- 爱的水果味
- 疯子们,再见
- 全球化影响下跨国公司广告策略探究
- 浅谈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 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措施探析
- 大股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 试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 浅析中国动漫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 广播电台移动终端点播模式研究综述
- 浅析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竞合关系
- 浅析中国股权众筹的风险与监管对策
- 土地增值税税收风险识别方法研究
- 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定位研究
- 黑龙江省金融支农政策运行现状的探析
- 九十年代初的香港解构型电影浅析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札记
- 《月球之谜》教材理解
- 《太阳》教学札记
- 《太阳》教学札记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札记
- 《月球之谜》教学札记
- 《太阳》教学札记
- 《太阳》说课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 《太阳》说课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 《太阳》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