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6
21.鹿和狼的故事
21.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
(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练习:(投影出示)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词语:
厄运:不幸的遭遇。
锐减:急剧地减少。
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保持。
糟蹋:浪费或损坏。
威胁:用威力逼迫或恫吓使人屈服。
相悖:相反,违反。
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十分厉害。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汇报思考题1。
甲组: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概括地说他采取了两项措施:①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②雇请猎人捕杀狼。
乙组:这项决定的结果是①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杀,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动物(豹子等)也被猎杀了很多。“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②同时,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王国”中,它们自由地生长繁育,自由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③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④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4.追问:什么原因是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别下降。)
5.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甲: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
六、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 “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
附: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田园一游
- 读《军旗飘飘》有感
- 我的手机
- 谁不说咱家乡好
- 说“成功”
- 难忘的一次生日
- 一次激烈的足球赛
- 我喜欢
- 妈妈,谢谢您
- 四季(诗歌)
- 秋天的树叶
- “天书奇谈”,谢谢你
- 改选班长
- 感恩信
- 羊寨桃花园一游
- 战后日本町内会废止过程
- 毛泽东反右思想的萌芽
- 中国鸦片问题文献及研究述评
-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
- 民国初年袁世凯与国会制宪权之争
-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 从清末洋务史看中国强国御侮思想
- 略论程朱理学与南宋教育的关系
- 吉林乌拉打牲文化特点探析
-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的小河墓地遗物分析
- 侗族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地位与作用
- 浅析秦汉丧葬制度体现的等级现象
- 传统善堂善会在清末的社会影响力
- 寄生地主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 《花之咏》教学设计
- 《一双手》教学设计
- 《手上的皮肤》教学设计
- 《花之咏》教学设计
- 《我们的手》教学设计
- 《游园不值》教学札记
- 《我们的手》课文
-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 《一双手》教学设计
- 《花之咏》教学设计
- 《我们的手》教学设计
- 《花之咏》教学设计
- 《花之咏》课文
- 《一双手》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