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5
在家里
在家里
一、教学目的
认识14个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丶”和8个偏旁“氵、扌、纟、、礻、日、辶、”。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课前准备
1插图的放大图片,几个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偏旁与另一部分)的卡片。
2要求学生做一件事。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认字本课识字量大,随生字还要认识新出现的八个偏旁,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意读准“沙、纸、视、上”(翘舌音)“送”(平舌音)“灯”(后鼻音)。生字中有10个字形较复杂的合体字,教学中要利用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让学生觉得认字并不难。如:“氵”在“河、洗”中见过,告诉学生这叫三点水,与水有关。河边有沙土,“氵”加上“少”就是沙土、沙发的“沙”。“报”的右半部分在“服”中见过,“服”左边的“月”变成“扌”(提手旁),就是报纸的“报”。像这样想想“台”可以怎样记?(“云、去”的下半部放上面,下面放个“口”)“火、日”上一课刚学过,用它们作偏旁就是火字旁、日字旁。火+丁——灯,日+免(去尾巴兔)——晚。其余的字可启发学生动脑巧记,应该相信他们自己想出的办法有时比教师讲的好。“纸”要重点认识“纟”(绞丝旁)与织物有关,右半边教师当堂板书,让学生印入脑中。为了分散难点,可根据生字在本课中的分布,分两课时出现。巩固生字除认读之外可采用以下方法:
(1)出示偏旁、部件,让学生将能组成字的两部分合起来,再认读;
(2)说出自己认识的带“氵、辶”的字。
2写字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己先看范字,整体认记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再试着描描,老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重点是“下、个”两个字。下:认识笔画“丶”,写点起笔轻,落笔重,与竖相连,居横中线上。个:上面是“人”(没学过,可认认)不是“入”,撇的起笔高,捺的起笔低一点,两笔相接,开口度大。竖居中,带针尖,不与“人”连接。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姿势正确,笔笔到位,尽量不涂改。
(三)词句本课的词语从图画和生活实际中学生都能理解,不需解释,可采用看图放词语卡片的方法巩固词语的认读。如果图小,卡片不易放,可在黑板上画括号,用线条拉上,让学生把卡片放在括号里。
(四)朗读文中的三句话较前长了一些。朗读时要提示学生按照标点停顿,还要读好句中的自然停顿,如:我给他们/送上水果。
(五)实践活动1课后的“说一说”为课内扩展练习。画面在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了说的范围。教学中可用图指导说话。让学生说说这些事你做过吗,除这些还做过哪些事?可以把自己做过的事列举出来,如:我浇花、抹桌子、喂小鸡、倒垃圾。也可以选一件事说具体些,例:我最喜欢读故事书,放学一到家,就坐在椅子上看书。有时还把书里的故事讲给邻居家的妹妹听。这项练习不必指导过细,学生只要把意思说清楚即可。要激发学生爱说敢说,学生说得出色时老师要及时发现、肯定,甚至让他再说一遍,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明白要求后进行分组练习,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说的机会。2猜一猜,连一连。老大天天演戏报纸老二每日作文电灯老三千里传声电视老四送来光明电话3组词夺冠。说一个字,与“上、下”都能组成词。如“班”,可组成“上班”“下班”。谁能说出别人都没说过的,谁就是冠军。学生说一个,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学生说出的字可能有:“台、班、山、午、车、船、马、游、册、集、来、次、句、行、格、床、海……”说完后,可进行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台”,学生说:“上台、下台”……以此指导积累词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城墙口的树林
- 我的读书故事
- 冷?
- 走过秋季
- 龙宫洞
- 儿时的回忆
- 小金鱼
- 作家的烦恼
- 感恩黑暗
- 夏
- 笑对人生百态
- 城市美容师
- 父母的爱
- “包公”审案
- 闪闪的夜明珠——水景公园
- 我国贷款公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 中国制造升级发展背景下的新机遇
- 高职院校经济金融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 服装专业“厂中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 我省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 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概述
- 浅谈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 现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存在问题探讨
- 物理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 分析法在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 基于移动SNS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 网络环境下服装市场营销的策略调整探讨
- 关于现代酒店营销模式的若干思考
-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 学好会计的三个关键因素
- 西师大版《饮湖上初晴后雨》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理解
-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札记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札记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望天门山》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