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2
扩展阅读七法
扩展阅读七法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
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秦国统一创建了有利条件。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1409—1066年间,字明允,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比如苏洵27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文章22篇上给皇帝看。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于是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卷。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有《嘉佑集》。
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
- 我现在读书很烦
- 生命
- 爸爸
- 我心中的太阳
- 文明礼仪
- 小乌龟
- 六十年
- 读书
- 西红柿的自述
- 在有风沙的日子里
- 童年
- 我的一家
- 老鼠
- 动人的一幕
- 从善良人的大宪章到犯罪人的大宪章
-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比较谈
- 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研究
- 基于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 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 汉中地区住房结构经济性分析
- 如何打造西充旅游文化
- 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模式
- 浅析社会交换视角下互联网企业的整合路径
-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 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 微课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之对策探讨
- 基于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安阳市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争吵》教学札记
- 《争吵》教材理解
- 《争吵》板书设计
- 《争吵》教学设计
- 《争吵》问题探讨
- 《争吵》教学设计
- 《争吵》教材理解
- 《争吵》教学设计
- 《争吵》教学札记
- 《争吵》教学设计
- 《争吵》教学设计
- 《争吵》问题探讨
- 《争吵》教学设计
- 《检阅》教学设计
- 《争吵》词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