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8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非常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大量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习书写笔画,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一定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轻松、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理解,但熟读成诵,时间久了,就会逐步理解。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可以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糊涂的爸爸
- 我的百变巧克力
- 拔河比赛
- 一件难忘的事
- 无题
- 我的第一次比赛
- 三游澳门
- 我的爸爸
- 游东部华侨城
- 小草
- 幻想
- 可爱的小牙刷
- 一颗宽容的心
- 秋日心情
- 中华小武迷
- 试论传统文化对会计委派制的扭曲
-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 论提高垃圾短信综合治理的措施
- 沈阳远大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
- 利用非财政性国有资金举办的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 会计的经济效应研究
- 基于科技金融背景下技术资产金融的相关研究
- 上市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架构设计
- 实施职工薪酬新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 基于银行视角下的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 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 新时期企业服务营销的发展策略探究
- 食堂财务成本管理和控制
- 浅议数字电视的市场运营与发展
- 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税收成本控制研究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实录
- 《要下雨了》相关知识
- 《要下雨了》相关知识
- 《要下雨了》词句教学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实录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实录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材理解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材理解
- 《要下雨了》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