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3
《陶罐和铁罐》教学札记
在各门学科中,批评人数最多的可能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了。只要认识几个字,就学会了批评的话语,而只要学过语文,似乎就有了语文教学的经验并获得了批评语文教学的权利,于是不懂装懂开口胡说。写这篇短文,就可能犯了这样的毛病。
第一次听《陶罐和铁罐》是2003年11月,这节课学生活动时间比较充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为什么只在黑板上板书陶罐的品质‘谦虚’,而不板书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心胸开阔、对人友好’?为什么不在铁罐的品质‘骄傲’‘自满’后加上学生提出的‘小心眼’?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看待‘骄傲’与‘谦虚’?”我个人的理解,在《陶罐和铁罐》的故事中,更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认识:陶罐最终的圆满在于心胸开阔,对人友好,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而铁罐的悲剧就在于小心眼、嫉妒,不能与他人共处,为了自己不惜伤害他人。因为我自己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很有道理,也能给人的发展进步提供帮助;但置于强调创新、强调创业的知识经济时代,只强调谦虚并压抑个性可能一事无成。
第二次听是今年的一次公开课。其他的不说,只说老师在处理一次对话的细节。对话有两句,一句是铁罐的:“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一句是陶罐的回答:“不敢,铁罐兄弟。”老师从称呼和标点上引导学生分析两句对话,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陶罐和铁罐性格。我很想对此讨论。
首先,我很赞成教师在此处花工夫。这是一篇对话性的文体,教学的目的我理解应该是通过理解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评价人物性格特征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学习对话和交往。此处围绕对话材料展开教学,有利于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其次,这些目的实现的载体是什么,是语文。语文知识本身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于永正先生曾经说,好的教学来自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我体会,用教材教就必须吃透教材。从称谓上,“陶罐子”和“铁罐兄弟”体现出性格差异;标点上,感叹号和句号也表现着差异。备课备什么,就是从学科本身去挖掘引起学生活动的活动题材。实现这些目的的途径又是什么?是反复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和感悟。新课程不是不要备课,我们讲精心设计就是预先在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上进行研究,并做出安排。
现在又有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学生有另外的精彩,没有把教师预设的精彩引出来,怎么办?我以为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舍得”——舍得自己精心的预设,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学生提出的对话和片段完全能够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就应该转到学生关注的焦点上。如果你实在舍不得,可以在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以后,说老师觉得哪一段对话也很精彩,大家也可以体会一下。我想这就够了。当然如果学生提供的材料不能实现目的,我们又需要恰当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我们建议的材料上来。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始终进入不了角色,读不出那种味道,怎么办?我以为教师的范读是必要的。范读展示教师的理解,范读以后的学生读,不是一种机械重复,而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理解的读,也是学会阅读的读。
还有一个问题。我个人从铁罐的话语“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中读出了一种引诱——引诱陶罐碰它,以实现消除陶罐的目的。书上没有,作者也可能没有这种意思,我可以这样想和推断吗?我以为完全可以。我以为读书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完全读出作者的意义,而是读出自己的意义,对自己对生活的意义。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阅读中不断发现新意义、不断创造新意义上的活动获得。这种自己发现的“引诱”的体会应该给学生讲吗?我看这要看情况。就我个人的毛病,我要克服只顾展示自己精彩的毛病。不过,师生彼此敞开和分享,不断创造新的意义应该是课堂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
写于2005年5月28日上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 爱的翅膀
- 教师节
- 我的自画像
- 我喜欢的公园
- 我与红领巾
- 唱红歌比赛
- 我的家乡
- 都是粗心惹得祸
- 享受雨中寂静
- 失败,并非只是失败
-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 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看阅兵的感受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政府服务窗口的行政伦理失范问题简析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民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思考及建议
- 从组织变革因素角度讨论国务院改革之历程及趋势
-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影响
- 在台就读陆生饮食消费习惯之调查分析
- 议如何做好国家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
- 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
- 国外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启示
- 关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研究
- 关于NGO参与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 关于城中村村民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 青海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录取政策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 论“中国梦”的社会、政治稳定意义
- 激励理论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公平性不足的原因浅析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 《一面五星红旗》课文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札记
- 《卖木雕的少年》教材理解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材理解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