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7
《颐和园》片断赏析
[教例]四年级《颐和园》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评析]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顽皮的雨
- 冬季长跑比赛
- 新年趣事
- 拖地
- 日全食
- 成功
- 生病
-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下雪了
- 傍晚
- 夜游草头木勺
- 作诗
- 开学第一天
- 日照日记
- 买菜
- 关于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物权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 柯尔克孜族继承习惯法比较研究
- 法治思维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 论检察机关部门文化的构建
- 执行五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爆炸现场需首先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
- 论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 刑事诉讼鉴定人出庭作证之困境分析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执行难”问题研究
- 通过《红楼梦》看清代女性的继承问题
- 摒弃司法神秘主义推进司法公开
- 论民事保护令的实体与程序构造
- ICSID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关于乐清市人民法院审结的污染环境罪案件的调研
-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 《诗两首》朗读指导
- 《诗两首》教学设计
- 《元宵节》其它杂项
-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
- 《元宵节》教学设计
- 《元宵节》教学札记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 《元宵节》课文
- 《元宵节》教学设计
- 《我用残损的手掌》语法修辞
- 《元宵节》教学札记
- 《元宵节》教学设计
- 一曲哀婉的乡愁曲──《乡愁》教学设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