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秦兵马俑》片断赏析
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苏教版小语十二册),在总结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老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上课时,注意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发散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教学进入总结阶段,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而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目的等历史问题,但也应该让学生有大体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教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感谢谁”这种肤浅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应及时予以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至于学生说应“感谢作者”、“感谢编者”,则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师应该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失掉教师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学生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生活
- 可爱的女孩
- 忆军训
- 我有一个家
- 再试一次
- 我们的出行更方便
- 心灵深处的呼唤
- 一件有趣的事
- 老师
- 想起你时很温暖
- 水蜜桃别墅
- 我眼中的消防
- 天道酬勤
- 12个王子和12个公主真倒霉
- 我的梦想,我的奥运,我的2008
- 股权众筹平台在场外市场的实践
- “望闻问切”如何应用于信贷风险审计?
- 融投担保危机,狼来了吗?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 简政放权 提速资产证券化
- 优化银行零售业务管理
- 股权众筹的兴起与证券法理念的更新
- 生态系统新时代下的企业创新
- 商业银行的投行之路
- 存款保险核心原则的国际比较
- 外管能手 改革口行
- 城商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在即
- 综合化经营下的金融监管新方向
- 多层次资本市场下银行系投行发展新思路
- 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配置比较分析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我必须去》说课设计
- 《早发白帝城》教材理解
- 《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 《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 《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札记
- 《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 《小山羊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课文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我必须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