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6
《捞铁牛》片断赏析
[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这个片断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
- 骄傲的犀牛
- 给骆嘉平的一封信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给海军叔叔的信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小鸭子得救了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给人类的一封信
- 写给秋玲姐姐的一封信
- 致2008年北京奥委会的一封信
- 致老师的一封信
- 给中国女排姐姐的一封信
- 报应
- “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
- 嵌入性理论在档案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 可信的电子文件管理及传输平台功能与模型研究
- 大数据2.0时代文献资源融合与共享利用研究
- 试论《意见》对我国档案工作体制的科学发展
- 论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传世留存的影响
- 从詹金逊的鉴定观看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
-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 大数据质疑述评
- 档案国家社会价值论
- 对两起档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处理结果的评析
- 天才的学者 失败的政要
- 反腐转型之路如何走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档案分层管理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江南》相关知识
- 《江南》课文
- 《江南》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实录
- 《乌鸦喝水》教材理解
- 《蝴蝶歌》教学设计
- 《蝴蝶歌》教学设计
- 《江南》片断赏析
- 《江南》相关知识
- 《江南》教学设计
- 《江南》相关知识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江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