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
三、练顺推求验证
为了使逆推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件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②完成填空:
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祖国,我为你骄傲
- 二十年后回故乡
- 家乡的春节
- 日子
- 红领巾的承诺
- 《自相矛盾》改写
- 开学第一天
- 2060年的汽车
- 五官争功
- 新学期的打算
- 难忘的第一次
- 爱幻想的弟弟
- 暑假的一天
- 与死神“谈判”的悲哀
- 我的乐园
- 以人为本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
-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初探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 新时期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 新时期下的兵团精神
- 无主患者的回家路
- 网络热词“土豪”的语言学解读
- 浅谈中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 关于新时期如何做好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
- 综合治理城中村 提升群众安全感
- 人力资源测评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 现场勘查之“妙”不可言
- 天津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 做好医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见
- 《詹天佑》教学设计
- 《詹天佑》问题探讨
- 《詹天佑》相关知识
- 《詹天佑》教学设计
- 《詹天佑》说课设计
- 《詹天佑》相关知识
- 《詹天佑》说课设计
- 《詹天佑》相关知识
- 《詹天佑》相关知识
- 《詹天佑》教学札记
- 《詹天佑》说课设计
- 《詹天佑》教学设计
- 《詹天佑》相关知识
- 《詹天佑》问题探讨
- 《詹天佑》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