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忆读书》课文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学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的商务印书馆出片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同的“天、地、日、月、山、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你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读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支离破碎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不定期看了母亲针钱笸箩晨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不定期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志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头面人物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得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不定期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不定期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半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坤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石狮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 妈妈的唠叨
- 她们,注定是群不寻常的人!
- 童趣
- 难忘的一位老师
- 我的梦想
- 难过的双休日
- 梦中的天堂
- 我理想的校风
- 在十字街头
- 梦中的天堂
- 母校,我们爱您
- 小镇春景图
- 我是一滴水
- 难忘的一件事
- 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 葬礼进行曲在十九世纪歌颂英雄时代所发挥的美学作用
- 干部档案电子化管理问题探究
- 论参与我国著作权法修订等提交意见报告
-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合唱团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 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体系的构建
- 国际贸易城――黑河连载十一(一)
- 德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贯彻《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速方志馆建设步伐
-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保定城市文化建设
- 伊斯兰文化中的婚姻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 《童年的朋友》课文
- 《万岁,母校》课文
- 《我们上路了》教学札记
-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 《学步》教学设计
-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 《学步》课文
-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
- 《学步》教学札记
- 《学步》教学设计
-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 《学步》教学设计
-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