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11
《礼物》教学设札记
一提起备课,有的人认为很简单,只不过是看看教材,翻翻教学用书,甚至什么都不看就直接抱着一本现成的教案书进课堂。不言而喻,这样的课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乏味无穷。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创造基于文本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去细读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教师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
就在两周前,校长通知我上一节公开课。根据当时的教学进度,上的课文是《礼物》(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翻阅了教材与教学用书后,就去网上搜寻,想从网上找到一点借鉴与参考,可是网上居然没有相关的资料,我大失所望。怎么办?是换课文,还是挑战自己一回?思索再三,我选择了后者。
挑战自我的第一步当然是细读文本。我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文章。此时此刻,我暂时忘却自己教师的身份,我把自己当成作者,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当成一个学生放松的欣赏,获得自然的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是我一会儿默读,一会儿快速浏览,一会儿在头脑中浮现文中所述的场景,一会儿放声朗读……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与一位懂事可爱的女孩形象,他们在我的心中活了起来。我完全被文章所感染,一个个生动的字眼在我的心中跳荡,我几乎能把课文背下来了。
众所周知,现在提倡多元解读,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造意图而不顾,而且,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于是在拟定教学设计之前我还得再次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本课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样一方面能把握教学导向,另一方面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与此同时,我要求学生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的目标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得流利。在读的同时可以旁注读书心得等,从而确保师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理清文章脉络。当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文章的四部分内容(买自行车-买车原因-回忆往事-送自行车)板书在黑板上时,我让学生思考:按照常规,本文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经过我的点拨与引导,结果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本文写作上的倒叙及插叙的特点,我随后简单向学生介绍“倒叙”。由于我在备课时还习惯浏览相关的教辅资料,我发现基础训练册上有一篇有关“倒叙”的文章,于是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此方面的信息,可以课后阅读。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对课后阅读的期待与喜悦。
第二课时我结合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文中礼物指什么?是谁送给谁的礼物?你们收过亲人送的礼物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可是文中的小女孩收到爸爸送给她的“安琪儿”时却怎么了?孩子由刚才面带笑容一下子转变成了一脸惊愕。是啊!小女孩却是落泪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我设计了第二步:读中悟。这一步我又分两步:(1)悟女儿接受礼物的心情。(2)悟爸爸送礼物的心情。在这整个过程中紧扣文本进行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围绕重点我设计了几个读文填空,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是语文课中的语文味。孩子们几乎都沉浸在一种感动中,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步:课文重组,重温细节。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一组角色朗读,由课件出示,男生读文中爸爸的话,女生读文中女儿的话,一些过渡性的串连性的语句由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在读之前,我还用了一句名言――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灵,去倾听另一个的心声。快速将孩子引入情境朗读,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都觉得孩子们真正进入了文本,沉浸在这对父女的感动之中了,基调把握得很好。这样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几个往复既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我想课堂上之所以有这种游刃有余与创新,完全归功于的文本细读。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材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最近我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上于永正、王崧舟等大师的精品课堂实录,我觉得他们的课堂朴实、清新、实中有趣、趣中有味(语文味)。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对话,读一本好杂志,又何尝不是和许多智者对话呢?
总而言之,统儿言之,语文教育是一门专业,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文本细读无疑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想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不能只看几本理论书,主要还得靠自己实践。“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得多了才能摸着门道。从眼前看,细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文本细读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乃至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风桃李,秋雨梧桐
- 苦涩的滋味
- 选择
- 无奈
- 冷心只我
- 夏日
- 爱好
- 孟子的幸运
- 渴望
- 纯真年代
- 童年
- 烟斗
- 不再伤心
- 行走
- 回家
- 地球,摆个pose!
- 厨房里的高智商
- 15度的爱情
- 你的计划里有他吗
- 中国大爷为何没有大妈牛
- 一只蟑螂打败了哥伦布
- 赵匡胤“作秀”
- 招丑的,我敢去
- 戏路不同,努力相当
- 决定我们命运的陌生人
- 被撵出来的雄蜂
- 把旅馆建在地铁终点站
- 剑桥楼顶的汽车
- 名人间的比方
- 爱情跟努力没有关系
- 张志公: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
- 《语文常谈》序
-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 张中行:规格之类
- 张中行:师生之间
- 《语文常谈》第7章:方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
-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 《礼记‧学记》白话解
- 2008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 张中行:言文距离
-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 《语文常谈》第2章: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
-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