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1
《金色的鱼钩》教学札记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教师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教师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教师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班长!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你为什么多叫一声老班长呢?”教师追问。“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师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笔者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这堂课成功做法有三:
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第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A Letter to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给大学校长的一封信)
-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 Autumn(秋天)
- A Boom in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的发展)
- 关于在五一的日记
- Do Something to Fight against Pollution(与污染作斗争)
- Which Mode of Travel Do You like?(你喜欢怎样的旅行方式)
- Water(水)
- The Internet(互联网)
- Eating out(吃馆子)
- Large Companies and Small Companies(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 Is School Education Enough?(学校教育够了吗)
- 关于香港回归几周年的日记
- Beliefs(信念)
-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 论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及其协调
- 家庭农场:一种激活本土性资源的有益尝试
- 从《粤闽巡视纪略》看清初的龙门岛
- 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研究
- 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
-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 试论当代中国政治整合机制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土地思想演变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 互联网对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挑战及解决思路
- 独立学院档案馆(室)建设探析
- 关于地铁档案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思考
- 基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
-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
- 网络公共领域的法律舆论:意义与限度
- 启蒙与文学消费的双重需求
- 《村居》教学札记
- 《村居》教学设计
- 《村居》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村居》诗人简介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村居》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 《村居》教学札记
-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