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3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佩服她
- 我的自述
- 我的朋友
- 周恩来与数学
- 人救狗
- 春天的思念
- 父爱如坯
- 不可失传的孝顺
- 俺的老班
- 电影票的遗憾
- Dacing Queen
- 我是乖乖女
- 2007年全国卷II失分警示:摆渡手
- 恶魔天使
- 他触动了我的心灵
- 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 阿坦巴耶夫时代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温情受难,只为活着?
- 新形势下的刑事和解制度
- 从结构主义视角看“后”都市婚恋剧二元对立及母题
- 泰语品性熟语的概念隐喻探析
- 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重要意义研究
- 毛泽东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 潮安同奉善堂“开乩”活动的文化特征
-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博用户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 嘉莉妹妹与珍妮姑娘形象性格对比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 中国富人阶层“两栖”消费行为影响机制探究
-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批判思维
- 《礼物》教学设计
- 《望洞庭》课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材理解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材理解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水都威尼斯》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其它杂项
- 《望洞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