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
李比希是德国化学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王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
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在铁锅里搅拌,发出响声,实际上是使铁棒和铁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铁屑与溶液化合,提高了柏林蓝的质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铁的物质,不必用力磨蹭铁锅,也会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那家工厂按照李比希的话去做,果然提高了颜料的质量,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My family
- My family(我的家庭)
- My English techer
- My Englishtecher
- My best friend
- Me
-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
- My day(我的一天)
- Th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 My sister
- Teacher's Day memorable
- a apple tree
- Don't go away
- My school life
- The Struggling(挣扎)
- 大数据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
-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信息能力提升研究
- 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玉水村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
- 普通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模式浅析
- 基于微信的有声微英语平台之创建
-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 浅析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 坚持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 以信息化助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
- 浅析我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
- 浅谈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赤壁赋》练习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 《劝学》练习
- 《赤壁赋》译文
- 《将进酒》教学设计
-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 《将进酒》教学反思
- 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 《抄检大观园》网络教学教案
- 《师说》译文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师说》练习
- 《江南的冬景》教案
- 《劝学》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