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寻隐者不遇》片断赏析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
(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海伦凯勒》读后感
-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 真爱的体现
- 2012观后感
- 读《荷塘月色》有感
- 惬意在哪里
- 读《愧对感恩》有感
-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 读《哈利波特》有感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 读《灯光》有感
-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 读《匆匆》有感
- 爱的零距离
- 咦,看那朵雪花
-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 花朵在燃烧
-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 不知为什么
-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 当我写下CDZ
- 夜色中的列车
- 于天地之外
- 心灵的忏悔
- 被刻下的名字
- 读你以前的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