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篇自宋代以来即误作王之涣诗,据最早著录此诗的《国秀集》,知作者为朱斌,不是王之涣。
唐代有名作《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此诗唐人选编的《国秀集》题为“登楼”,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知所登者为鹳雀楼,补“鹳雀”二字。雀,通鹊。殷尧藩《和赵相光登鹳鹊楼》诗自注:“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黄河。”唐蒲州,开元八年改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
这首诗长期以来误作王之涣的名作。此诗最早见于《国秀集》,作者为朱斌。《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芮挺章选录,楼颖作序。书中同时选有芮挺章楼颖两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涣的作品。书中入选作者是按年辈先后排列的。“进士楼颖”排在卷中王维、万齐融之后,崔国辅之前。显然年辈较芮挺章为长,故芮氏请他作序。“处士朱斌”、“进士芮挺章”、“王之涣”在卷下。他们是同时人,其著录应该可信。朱斌诗仅此一首,王之涣录有《凉州词》等三篇。谁诗谁作,两者是清清楚楚的。然宋司马光(1019-1086)《温公续诗话》云:“唐之中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有王之美、畅诸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岂能及之哉!”“白日依山尽”篇作者成了王之美。又,沈括(1031-1095)云:“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诗的作者又成了王文奂。而到《文苑英华》中此诗作者却成了王之涣。《文苑英华》虽始编于北宋太宗时李昉等人,错讹极多,且随意妄改,几经周折,到南宋孝宗时又命周必大等人重新校订,直到宁宗嘉定四年(1204)才刻板问世;上距《国秀集》成书已四百六十年,距司马光、沈括也已一百五六十年。清初修《全唐诗》,此诗同时收入朱斌王之涣名下,诗末句朱诗作“更上一重楼”,王诗作“更上一层楼”。其后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孙洙选《唐诗三百首》,都把“白日依山尽”篇作为王之涣诗。由于这两部书特别是后者的广泛流传,因此这首诗当作王之涣的名作差不多家喻户晓。这种讹传始于《文苑英华》,强化于《唐诗别裁集》与《唐诗三百首》。以后选本无不以为王之涣诗。时至今日,此诗著作权应据《国秀集》归还朱斌。
朱斌,据《国秀集》作者排列顺序,知为唐玄宗时人,《国秀集》称之为处士。但司马光、沈括等人所记必经亲见目验,司马并录了诗的原文,他们的记录也应该不误,我们可以这样推想,诗为朱斌所作,由有个叫王之美或者叫王文奂的人将诗题写于鹳雀楼上,司马光、沈括等见之因而记录下来。推想不能作为根据,但正确与否,都不影响朱斌的著作权,因《国秀集》的可信性自较晚几百年以后司马光、沈括等人的笔记更为可靠,何况他们谁也没有说是王之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My day(我的一天)
-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
- Teacher's Day memorable
- My family
- Don't go away
- The Struggling(挣扎)
- a apple tree
- My sister
- Th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 My best friend
- My school life
- My family(我的家庭)
- Me
- My Englishtecher
- My English techer
-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信息能力提升研究
- 浅谈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 普通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模式浅析
- 浅析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 大数据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
- 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以信息化助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
- 坚持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 玉水村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
- 浅析我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基于微信的有声微英语平台之创建
-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日月潭风景
- 《我的五样》教案之九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实录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笔记
- 宝岛明珠——日月潭
- 日月潭拉鲁岛:邵族美丽传说
- 撩起日月潭涟漪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一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三
- 《我的五样》教学实录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二
- 《我的五样》三种教学设计
-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 《秋天》教学设计
- 日月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