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6
《游子吟》片断赏析
【教例】
师:……看来,同学们都被诗中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让我们有感情地把全诗吟诵一遍。
生:老师,我有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呢?(一生突然站起来发问,还有些语无伦次,显然他对孟郊很有看法。)
师:多有见解!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
生:他的意思是说,孟郊口口声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明明已考取功名,完全可以让母亲享享清福,却把老母亲扔在家中不管。他的行动和诗句意思不吻合。
师:(转向提出异议的同学)是这样的意思吗?(该生连连点头称是)
多会听话,多会理解呀!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师凝神思索起来)
生:我知道孟郊没带上母亲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母亲太老了,一路上经不起颠簸。
生:我反对他的意见。在交流资料时,我们知道孟郊的母亲为了让儿子静心苦读,把家里所有的活儿都揽下来,可见她的腿脚仍很灵便。
生:我有补充。从诗句中、插图中可知,孟郊的母亲眼睛还很好使,还能缝制衣服呢!至少可以说明不至于经不起颠簸。
师:这么说来,这孟郊也确实没良心。可他的诗倒是写得句句含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师显得很困惑)
生:我想孟郊在出门前一定想把母亲带上,但母亲不想拖累他,希望他能更好地建功立业。
生:还有,可能是母亲习惯了田园生活,不愿离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故乡。而孟郊十分理解母亲,不想为难母亲。哦,我想他一定会常回家看望母亲的。
生: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母亲,不想拖累儿子;儿子,不想为难母亲。这是非常高尚的境界,非常伟大的情感!
师:(深为学生的见解折服,十分激动)让我们把这一凝聚着深情的诗句反复吟诵,永远记在心间!(生吟得声情并茂)
【启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教学将近尾声时,学生突然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上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探究、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教学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最高潮。假如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那么,这堂课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笔。让可贵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当然,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不一定都能作为资源,都能用来点石成金,关键在于教师要独具慧眼,进行甄别,筛选。
2、倾听,是对话之前提。有了倾听,对话才能传达至每位学生的心灵,才能产生巨大能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变得厚重。综观这一教学片段,“我反对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从反驳到补充再到总结,可见学生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过硬的倾听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也有一定体现。如“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再如,“多会听话,多会理解”,
这些看似多余的问话及常被教师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断强化着学生的倾听意识。
3、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只有让师生、生生这些个体间互动、互激,课堂才能经纬交错,浑然一体。然而,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缺乏与学习同伴对话的意识。这样,课堂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之低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呢?一句话,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起始阶段,“谁有不同意见?”“谁能进行补充?”“谁能进行总结?”……这些问话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语言。当生生对话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时,这些语言就可以从课堂上悄然隐退,生生对话也就“不待教师之谓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坠落在消失的盛夏
- 就这么游来游去
- 奔跑者
- 天井
- 那些花儿
- 这时刻的碎语
- 遗忘
- 公车上的感动
- 适当的时候再遇
- 思念
- 我的成长
- 一切凌乱
- 病如兄弟
- 感觉
- 谁给了谁幸福时光
- 山西平鲁区方言中的合音词
- 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 微博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高校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教学探析
-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字幕双关语的翻译策略
- 个旧方言语音系统概说
- 从《句法结构》看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
-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
- 语用预设对双语词典中文化特色词释义的作用
-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关于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 奈达对等翻译理论对处理汉日互译问题的启发
- “火”和“Fire”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 《卧虎藏龙》电影字幕中武术文化英译技巧
- 《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三
- 奶奶的白发(第二课时)
- 《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二
- 《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世界多美呀!
- 《草原的早晨》中的语句感悟
-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 《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
- 《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
- “纯真心灵“的提升——解读《放小鸟》
- 《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之一 [附评]
- 《蘑菇该奖给谁》教学设计(1)
- 教学设计2
- 教学设计
- 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