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乡的景色
一个女孩与花儿的对话
渴望再见那份纯真
苦与乐
外婆家的变化
日子,似水流年 珍惜!!
挽救生命的颜色——绿
可否行动?
我这样设计自己的未来
我的敌人
光与影子的浪漫
享受读书的乐趣
九月一日,你好吗?
童年趣事
秋的脚步
基于课例研究的高校英语校本教研模式探讨
浅谈高校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
独居老人自杀问题介入探讨
《电脑图形图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诚信教育要素比较分析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体系建设之我见
地方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分析
传播红色体育校园文化 凝铸特色精神家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
基于SWOT分析法的慈溪市物流金融业务调研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1
好一个中国大舞台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下)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3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1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片段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2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实例与评析
《画风》教学设计2
《画风》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