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札记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的倾诉
- 仙吕·醉中天
- 悲伤的遗忘
- 等你回家
- 凌乱的寂寞
- 埋葬你的爱
- 葬泪
- 我的梦
- 九月,充满芬芳
- 双调·庆东原
- 理想与现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喜欢,海……
- 沁园春
- 凌乱的寂寞
- 酷夏感怀
- 提升科学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水平
- 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 深入把握思想建党的七个特性
- 我国现代化“第五化”观点辨析
- 城乡环境正义: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
- 我党对纯洁性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
- 我党党内规则研究
- 实事求是的三重要求
- 美国爵士乐美学的意识形态性
-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启示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
- 城市新贫困治理问题研究
- 权力监督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宗教传统对当代技术发展的伦理价值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七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五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一
- 《动物过冬》习题精选
- 《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三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二
- 《动物过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四
- 《动物过冬》活动课教学设计
- 动物过冬珍闻
- 《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