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城主的儿子
- 我的同桌
- 古文体作文
- 暑期游记
- 祖国——母亲
- 混乱的战争
- 假如我是鸟
-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 繁星几时有
-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 中秋
- 快乐学习
- 我战胜了苦瓜
- 爱
-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
-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 《灯光》教学设计三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