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三棵银杏树》教学札记
开学第一周,进行了《三棵银杏树》的教学。因为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所以,格外用心地研究了教案,熟读了课文,从教学要求的方方面面以及长期教授名家作品领悟到的文字之美,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法,给予补充,简单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疏通全文内容,明确作者目的。
二、学习重点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三、再次品析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喜爱,练习语言表达。
四、摘抄仿写。(授课没有按原计划的三节授完,于是格外设了习作课进行仿写。)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紧扣教参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由文章第一段内容,明确了银杏树的位置,领悟到空间位置描写方法,想象图画之美。
2、由第二段“没有人”“似乎”明确银杏树年龄之大(古老),又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语言中隐约流露的深深思念也略有觉察。
3、由第三段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变化写出银杏“枝、叶、花、果”的特点和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充分地读书,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多方面领会大家作品风格
从语言准确、朴实中体会语言美。
四年级学生还多喜欢华丽的文章,朴实的语言之美领悟还比较困难,所以以“似乎还这么高大”体会“似乎”一词的重要及准确。像“牛的奶头”体会比喻的形象及通俗,农家的孩子,质朴的美,学生还可能领略不到叶老骨中的“农民”本色,但质朴语言便是一种美,学生已初有所感。
三、仿写略见成效
学校操场有三棵梧桐树,对仿写很有帮助,很好的题材。所以,我让学生巧借题材进行仿写。学生写物在四年级尚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大相似”仿写,使许多中下等学生有“据”可依,成效明显。
不足之处:
一、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教,让学生自读自悟,我也一直在这样尝试,按理说,四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不管使用了多少种“读法”,读了多少遍,收效与时间(姑且不提精力)远不成比例,让人只想放弃,或走捷径(多点拨些)。
二、自惭。由于能力有限,且又缺乏学习精神,文章中有些遣词用语之精妙,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有限,教给学生时便无法做到透彻。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像一幅画,“鹰停在那里……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为什么有时是“画”有时是“古画”,“屈曲”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作者喜欢树,是它的美,还是与它在生活中建立的一种“亲情”。这些都要深入地去领悟体会的。
在不断的教学中,除了教参中的要求,材料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知识,如果沉下心去琢磨,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更多的疑问需要去探求,如“沽沽泉眼”永不竭。我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出了永远的哲理:学无止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沁园春秦岭游
- 童年趣事
- 和童年越走越远
- 走过四季
- 我的妈妈
- 随风而逝
- 水的启示
- 开心点吧,秋天来了
- 雨后
- Why?
- 蓝色的回忆
- 我想当服装设计师
- 秋叶遐想
- 心情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长效机制
- 关于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的思考
- 年轻的生命,不该身处寂寥
- 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有效机制的探索
- 简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在“村改居”进程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 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
-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要先行
- 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新构建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 新时期企业团委工作的创新建设
- 完善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制度,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科学内涵论析
- 县级政府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及运行机制
- 《枣儿》教学设计
-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 《口技》教学设计
-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 《观舞记》教学设计
-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
- 《变脸》教学设计
-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 《安塞腰鼓》教案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 《竹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