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1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趣事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我让学生模拟表演试试看,把自己身藏在学校的树林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园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四、在最后的默写环节,难度较大。能背不一定能写正确,在朗读过程中忽视了易错字的点拨,导致默写效果大跌眼镜,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不能随心所欲。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春游
- 游世纪公园
- 西湖游记
- 游古城商丘
- 游湛江
- 春游
- 穿越侏罗纪
- 上海之旅
- 省锡中参观记
- 南麂岛之旅
- 游桃花岛
- 游横店
- 游上海
- 李庄一日游
- 我们这样过新年
- 关于商学院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 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 探析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战略研究
- 试析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 简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 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文化培育
- 关于2+2模式下有校区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
- 试论高校教育如何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
-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
-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定位与发展
- 浅议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
- 关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英语成绩的关系
- 《谈读书》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书香长伴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强化练习
- 读书的乐趣
-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谈读书》教学设计
- 《谈读书》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找点时间读读书
- 《谈读书》教学设计
- 读书,生活的一部分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