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站得远点看自己
- 初三真苦
- 雨,周庄
- “黄金搭档”
- 成长的过程
-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 十一月的萧邦
- 完美与残缺
- 书包
- 感动
- 爬山的发现
- 八月桂花香
- 元旦的竹
- 冬之随笔
- 趣谈“当家”
-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 “阴沉”主题的变奏
-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